0 %

文:戴芯榆|攝影:Patrick Chang
2017/ 01/ 28
【布吉納法索】黃沙中沒有綠洲,但有霖恩小學:台灣和布吉納法索10年辦學紀事

2016年,台灣和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後,同樣位於非洲的友邦僅剩布吉納法索和史瓦濟蘭兩國。日前布吉納法索外交部長接受《彭博社》專訪時表示,曾拒絕中國以500億美元要求與台斷交,消息一出,立刻佔據台灣媒體大幅版面。

 

「有義氣的好朋友」、「情誼勝過金錢」是媒體鼓動人心的選詞,然而,布吉納法索一度與台灣斷交20多年,誰都無法預知歷史會否重演;可以確信的是,無論政治上的義氣存在多少真假,人與人的情誼、心與心的距離和邦交從來是兩回事。
 


孤兒院變小學,台布攜手走過10年

 

走進布吉納法索的布爾基恩德省(Boulkiemdé)城市古都古(Koudougou)的霖恩小學,會立刻被四面湧上的孩子團團圍住。

除了因為從小失親而渴望與人碰觸、擁抱,也因為在這與世隔絕的荒漠村莊裡,一個村民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其他膚色的人種。在喧鬧之間,一個孩子一見到台灣人就彷彿見到怪物般地驚嚇大哭,另一個則睜著好奇的大眼試圖觸碰我們的手臂與臉龐。

「他們想摸摸看你們的皮膚是不是真的。」站在一旁的年輕老師帶著看好戲的頑皮神情,笑笑解釋。




2001年,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連加恩來布吉納法索服役,看見這個全球識字率最低的國家,七成居民都是文盲,全國只有五成孩子上小學、兩成能讀高中,2004年便和當地團隊在距離市區八公里外的村莊Tiogomose成立了佔地四公畝的孤兒院,免費招募8至14歲失親、失學、貧窮的弱勢學生,為通勤生提供早餐、為住宿生提供三餐。

 

經過高官索賄、建商誣告、共同發起人撒謊等風波(*註1),這所孤兒院終於在2014年迎來十週年,並正式立案為私立小學——截至今日,霖恩小學已收了229個孩子,有些因故中途輟學,有些無法升學,1位被領養至義大利,1位離世,6位因不擅長念書而開始學裁縫,共計70名通過全國小學畢業考(*註2),得以繼續升學,其中27位已念到高中。
 

2016年,連加恩帶著台灣團隊回到霖恩小學,在教室裡與校方、家長和孩子開會,突然,一排拿著雞隻的長者站了出來。「我們想代表村子謝謝你們,因為這所學校,讓許多村裡的孩子可以讀書。」拿著雞隻的女人氣質出眾、站姿直挺優雅,不疾不徐地說著——原來,這排長者都是村裡的長老、地主,拿著綑好的幾隻活雞,代表村里送上大禮。

 

「歡迎你們常來探訪我們,或許以後會有台灣女孩嫁到我們村裡來,我們就能變親戚⋯⋯」語畢,全場哄笑,同行的幾個台灣女孩則一臉羞窘。

會議中,村民也提出設置工作坊的需求,包含木工、鐵工、水泥工、醫護或修腳踏車,讓不擅長唸書或無法繼續升學的孩子,免於成天在村裡晃蕩、惹事。


辦學成績非凡,前方困難重重

 

現在的霖恩小學,擁有一位校長、三位老師、五間教室、兩間廁所、兩間男/女宿舍、四間老師宿舍、警衛室、飯廳、廚房、辦公室、小教堂和一口深井,課程內容依布國政府規定,包含法文、數學、歷史、地理和科學;學校事務由政府單位「社會與國家團結部」和「教育與識字推廣部」監督,每年都須交報告給省政府社會局和小學督學系統;學生則來自親人請求或社會局轉介,每年約招生20-35人,而每月15萬台幣經常費都來自台灣募款。

 

每年,約有八成霖恩畢業生通過畢業考,超過其他公立學校的五、六成;在偶爾沒燈唸書、食物有限的情況下,這樣的高比例幾乎是奇蹟中的奇蹟。
 



然而,通過考試的學生,仍常無法升學——有些因家境經濟不好,被家長要求工作,搬去其他城市和親戚同住、謀生;有些是因為中學離村子太遠,交通造成負擔,更有女孩小學畢業就出嫁。


Rakis Zongo是古都古中央教會的牧師,自從霖恩建校後便一直擔任管理學校的義工。和孩子見面時,他會一個個握手;家訪後,他感嘆「這是布國最極端的景象,在一般人眼中也不常見。知道自己國家還有這樣的角落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」連加恩感謝他長期擔任義工,他則回答:「上帝派你們外國人來幫助我們,我們也要自助自立,這塊土地才有希望。」

 

霖恩小學的老師同樣來自這間教會,都是自願來霖恩任教、渴望改變下一代的年輕人;其中一位25歲的女老師,原本在另一間學校教書,知道霖恩小學的目標後,特地轉來霖恩工作——但是,霖恩的教師流動率一直很高。

「這次回來霖恩,看到的老師都跟兩年前那批不一樣了,主因就是霖恩小學提供的薪資有限。」同為菜鳥老師,霖恩的提供的薪水比公立學校略低,但資深教師則差了一半。目前,霖恩的校長和三個老師都不超過30歲,已待了一兩年,連加恩說,不知道這些老師還會待多久,「雖然因薪資有限,我們更確定這些老師都是抱著使命和熱情赴任的,但是我們不能強性要求別人犧牲。」


一位25歲的女老師,原本在另一間學校教書,知道霖恩小學的目標後,特地轉來霖恩工作

目前,霖恩的校長和三個老師都不超過30歲。

深受小孩歡迎的兩位廚娘。
 

連加恩這趟返布,除了提高教師薪資,也有一個重大的任務——看地建中學(*註3)

 

免費中學的願景是由Zongo牧師提出的,這幾年,隨著當地傳染病疫情趨緩、生育率居高不下、人口增長快速,產生了極大的教育需求,但政府沒有預算興建公立學校,私立學校設立的速度也跟不上學生數量的成長,有時候,教會幫霖恩畢業生找到了升學費用,卻找不到尚有招生名額的學校,只能幫學生買腳踏車,送他們到更遠的學校念書。

 

Zongo牧師看見學生必須遠赴外地唸書、家長不准孩子升學,便希望霖恩能再建立一所中學,讓學生原地升學:「不但可以對外招收付費學生,也不用再付外地中學學費跟交通費,紓緩從台灣募款的壓力,更可以繼續照顧那些因家庭因素不能升學的畢業生。」

 

家庭因素有多關鍵?在家家戶戶都為經濟問題煩惱的布國,跟著連加恩走訪幾個孩子的家庭,我們可以略窺一二。

 

第一個孩子,「某天回到家發現什麼都沒有」

 

第一個9歲男孩極度內向,一路上除了自己的名字,便不再回應其他問題。我們抵達他家,家裡一無所有、空空如也:隔壁親戚此時走來,一問之下,才知道這個孩子前一週搬去了堂姐家,現在必須走兩小時路上學,比以前更遙遠——而搬家的原因,親戚一說出口,男孩的眼淚就掉了出來,也解開了一路沈默的謎團:「他的父親因病早逝,媽媽則一直為貧窮所苦,今年五月,她被發現在娘家的草叢邊上吊自殺⋯⋯」

 

原來,某天男孩一回家,就發現家裡真的什麼都沒有了。

 

學校的輔導員站在一旁,黯然神傷地默默看著男孩,她說,如果不是今天來家訪,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會知道這件事,「這個孩子本就內向,現在更不願意開口了。」

當下,學校決定將這孩子帶回宿舍,或許監管的輔導員可以為他朗讀睡前故事,或許鄰床的朋友可以陪他說說話,或許宿舍的喧鬧可以為他掃走一些孤寂。只是,他還需要多久時間,才願意再次開口?

 

第二個孩子,「請把悲慘從我家拿走」

 

第二個12歲的女孩看起來相當成熟,她是父親第二任太太的小孩,在家中十個孩子排行第五,媽媽過世後,父親又娶了第三任,現在她和姊姊住在同間寢室。

 

女孩較為活潑,願意說話,也願意親近生人,父親和連加恩談話的時候,她帶著微笑靜靜的在一旁聽著。臉龐蒼老、憔悴又瘦弱的父親說,他需要女人照顧孩子,但即使有了太太,家裡農作收穫不好,要養十個孩子也非常困難。身為穆斯林的他,請求連加恩為他的家庭祈禱:「請把這樣的悲慘從我家拿走。」

連加恩說:「他口中的『悲慘』,就是《悲慘世界》(Les Misérables)的那個『Misérables』,他對未來幾乎絕望,也不知道自己能照顧這個家庭到何時⋯⋯」這時,我們注意到女孩不見了。

 

活潑的女孩跑去哪了?原來在連加恩扶著父親的肩、為一家人祈禱時,她獨自躲起來,偷偷哭了起來。

   

別讓升學只存在劇本中

 

當然也有令人欣慰的例子。接連失去父母的蘭伯特,14歲才進霖恩念一年級,當他國中畢業時,已經24歲了。但是,準備國中畢業考時,他每天來回15公里的紅土路,晚上則在路燈下讀書,從七點念到十點,回家睡覺,隔天再從凌晨三點念到六點,七點上課,最後考上了第一志願古都古省立高中,成了全村的驕傲。


許多霖恩的畢業生現在都已升上高中。

霖恩小學學生的親戚們參與台布兩方的學校會議。


升學,是霖恩小學希望每個孤兒都能觸及的未來。在一次霖恩學生的戲劇表演中,孩子們演出了這樣的劇本:

 

一個女孩的爸爸是個酒鬼,卻沒有工作,還娶了兩任妻子。女孩的親生母親過世後,家裡付不出學費,繼母要求女孩待在家中,只願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學。

 

女孩求學心切,自己跑來霖恩小學註冊,多年後,成為了一名醫師。當她回家探望時,繼母看到她的成就遠比自己孩子優秀,後悔沒有好好對待她,一時情緒激動、癱倒在地。

 

女孩將繼母扶起來,告訴她:「過去的事情就讓她過去吧!」還當場診治了生病的酒鬼父親。

 

早熟的劇情,圓滿的結局,可以隱約瞧見背後幼小心靈承載的幻想、怨懟和逆來順受。

擔任女主角的孩子後來領著連加恩一行人回到家裡,家人看見女兒表演的影片,樂不可支。談到女孩的夢想,她說:「我想繼續念中學,但我怕沒有學費⋯⋯」

或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太過巨大,或許一時顧念在場的家人感受,最後,女孩小小聲地、以退讓的姿態結束了對話:「如果無法念中學,我要學裁縫。」


升學是每個孩子的夢想


霖恩校內的水井,也幫助社區取水更容易。
 

霖恩校園的建設,台灣學校也參與在其中。


霖恩校校內的曠地上,矗立著布吉納法索國旗——或許是對未來的想像有限,或許是真的對別人的幫助點滴在心,多數孩子的志願都希望能回饋社會、改善國家。



沙漠中的綠洲,大多出現在高山附近;每當山上冰雪消融,流入沙漠低谷,就形成地下水,匯集成一片綠洲。改變,從來就非一蹴可幾,尤其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的教育大計。

10多年來,霖恩小學在這片黃沙飛揚的大地上,漸漸滋養出點點綠意。即使未來仍見困難,至少還有一群願意共同努力的台灣人和布國人,成為這些孩子背後的高山,淌出自己所有的源泉,等待蔥鬱一片的那天來臨。


———
 

註1:霖恩孤兒院成立初期的詳細過程記於連加恩著作《愛呆西非連加恩》,另有《路燈下的夢想》一書紀錄霖恩小學10週年的故事。

 

註2:布國教育制度為3至6歲的學前教育(托兒所)、六年小學、四年國中、三年高中,另有高職或專門職訓的機構,全國僅四所國立大學。全國小學畢業考名為CEP會考,國中畢業考則是BEPC會考,也是一般的就業門檻。

 

註3:2016年,專門幫助中途少年的「夢想之家青年發展協會」從「畢嘉士基金會」手中接下資助霖恩小學、建立霖恩中學的責任,並計劃每年培訓、帶領台灣青少年至霖恩小學服務。

本文未經作者同意或授權,不得擅自翻譯、編輯、轉載—

Stories Around The World

看看其他世界角落的故事
  • 非洲

    Africa

  • 南亞

    Southern Asia

  • 中亞

    Central Asia

  • 東亞

    East Asia

  • 美洲

    America

  • 歐洲

    Europe

  • 大洋洲

    Oceania

  • 中東

    Middle E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