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 06/ 20
【西亞】大學生發起台灣團隊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,以線上英語教學投入難民教育
6月20日是「世界難民日」,提到難民,身在台灣的你是否總是感到很遙遠、很陌生?然而,現今台灣卻有一個團隊,試著透過線上教學,為世界另一端的難民學童開啟不一樣的可能。
「線上課程起跑以來,最讓我們開心的是,孩子們都很積極。有人不只想學英文,也想學中文。」電話那一頭,王譽蓁的語氣閃閃發亮,一如每次見面時她的眼神:「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渴望,很想學習新的事物。」
出生於2000年的王譽蓁,現在還是個大二生。2020年,她成立粉絲專頁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,介紹台灣與國外投入難民工作的團體;今日,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已有 5 個女孩為核心成員,正式發展為難民兒童提供線上英語教學的組織,對象包含身在土耳其、約旦、敘利亞、伊拉克、法國的難民學童。
2020年,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團隊獲得教育部「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」第一名。
從一個大學生的粉絲專頁開始
由於父親的工作關係,王譽蓁小五到高中都在日本度過。高二時,她參加日本紅十字會的國際難民節,被當中播映的難民電影震撼,隔年又聽到約旦慈濟分享在難民營義診的故事:「遇到一個小女孩,不知道雞蛋長什麼樣子。」從此期許自己大學能投入難民兒童的教育議題。
2019年,她考上台大政治系輔修社工系,隔年便設立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粉絲專頁,在摸索方向時,將構想申請教育部的「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」,也順利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。「在計劃諮詢裡,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『為什麼是敘利亞?為什麼是台灣?』這些問題也一直提醒我們回到原點,尋找真正的問題。」
負責接洽國際組織的鄭蓉,和王譽蓁同為台大領導學程學生,目前在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擔任專任研究助理,2019年,她拜訪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學校後,便期許自己可以實際投入難民兒童教育。她們花了 3 個月,聯繫全球 60 多個組織,並訪談其中 16 個難民教育組織,了解各地難民兒童對線上教育的需求、參考各組織提供的教育計畫,並考量疫情、資源、志工身份的多重因素,最終確立以提供難民兒童提供線上英語教學的方式為優先。
疫情與動盪局勢之下,線上課程也是難民學童的教育需求。
「這世界的難民族群很龐大,根據今年的聯合國難民署報告,全球流離失所人數達 8240 萬人,大約是 3.5 個台灣,平均每 100 人就有一人是難民,其中最多的是敘利亞難民;而政治局勢、疫情、生活不穩、資源缺乏等種種因素,讓難民能在短期內返鄉的機率越來越低,也的確產生了線上教育的相關需求。」王譽蓁說:「日本雖然已有難民法,但收容的難民仍少之又少;台灣雖然還沒有相關制度,至少可以透過線上教學鼓勵這些學生。這就是我們最先確認『Refugee Network Taiwan』可以切入的角度。」
於是,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去年 9 月招募、培訓了第一批台灣志工教師,透過各地組織媒合 20 多位敘利亞學生,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英語課程。5 月,她們開啟了新一波的志工教師招募,與土耳其非營利組織「無國界教育」(Education Without Borders)合作,計畫為敘利亞阿勒頗大學的學生線上授課。
不是「要不要幫難民」,而是我們都是「世界公民」
「這次招募,總共有 90 多人前來應徵,從 15 歲到 48 歲都有,包含各大學的師培生,還有兩到三成是海外的台灣學生!」王譽蓁興奮地說:「我們當初只是預想,可以招募關心難民卻沒有管道的台灣民眾參與難民工作,沒想到,也吸引了許多熱情的海外留學生一起加入。」
線上英語教學計畫的負責人,則是桃園新屋高中英文教師林佳瑩,長期關注「世界公民」教育——談論「難民」以前,或許得先談談「世界公民」這股近年全球與台灣都特別提倡的公民意識。一般而言,「世界公民」意指個人認同「全球均為一家」的概念,超越國家、地理、政治的界限,相信全世界的人類為一緊密相關、相互影響的群體——事實上,這已是全球實際現況,只是可能隨著各國政府、團體、個人「世界公民」意識的程度不一,導致產生不顧慮後果的全球決策而不自知。
林佳瑩身處的是「非山非市學校」(註),是一間國際教育旅行團常常招生不足、總是流團的學校,在這樣看似與「世界公民」四字更為遙遠的環境,卻帶給她更大的衝擊與反思:「我的學生大多來自無法負擔出國費用、缺少文化刺激的家庭,我因此更加無法迴避這些詰問:『誰是世界公民?我們又為什麼必須成為世界公民?』是有能力跟各國領袖坐下來開會的人嗎?那麼是不是只有少數菁英才算?是能結交各國朋友的人嗎?那麼是不是只有語文能力好的人才辦得到?是能說出各國文化特色的人嗎?那麼那些幾乎無法出國、缺乏文化資本的孩子呢?」她真誠地論述著,不慍不火,卻鏗鏘有力:「最終我發現,當一個孩子認知到全世界所面對的挑戰是相連的,我們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,並願意謙卑學習、獨立思考、付諸行動,他就是『世界公民』。」
「因此,即使難民議題這麼艱澀,難以引起共鳴,我還是想投入,因為它很重要——它的重要性不在於能使你賺多少錢,而在於我們必須回答,如果我們都希望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,為何還有人會被迫成為邊緣人物?」林佳瑩說,其實在台灣,難民或無國籍者可能就隱藏在你我身邊,難以察覺,「而我覺得越少人關注的,越值得關注。」
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團隊目前已有 5 名核心成員,圖中左一至左三分別為王譽蓁、林佳瑩、鄭蓉。
以前想當補習班名師,現在為難民兒童線上授課
無論是在偏鄉學校或難民教育的場域,都很難想像,大學時,本就想往英語教學發展的林佳瑩最希望的是當個補習班名師,「或是開間補習班,感覺一輩子就不用發愁!」大一時,她結識了身為基督徒的未婚夫,許多價值觀漸漸轉變,畢業後到美國念研究所,更確立了她的核心關懷:「在美國,我看到兩極化的世界,一個集合全球最高科技、高知識份子的富裕國家,同時卻也可四處見到遊民與窮人。」她在當地圖書館實習,教新移民英文,而在研究所認識的好友,出身於從寮國逃到美國的難民家庭,剛到美國時一句英文都不會說,透過獎學金成為教師,翻轉了一生。「這些為了生存遠赴異地的人們一直深深吸引著我,他們的生命韌性,啟發了我自己往後對難民議題的關注。」
回台後,她到新屋高中任教,2019年參加了台灣基督教青年協會(YMCA)的志工團,到馬來西亞的難民學校教英文、手工藝,「只有短短的一週時間,其實真的不足以帶來什麼幫助,但的確為我帶來了文化刺激,翻轉了我對難民孩子的印象。」
2020年,她加入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,因教學經驗豐富,順理成章地負責教材籌備、師資培訓等事宜。「線上教學的過程,的確遇到不少困難,例如時差、學生的時間配合、線上形式容易分心等等,但令人欣慰的是,大部分學生都非常積極,除了語文,也很想學習對未來有幫助的工作技能。」
最終,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在成果發表會上,獲得教育部「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」該年度第一名,但她們的行動並未隨著計畫告一段落而中止。
不只是語言教學,盼擴大難民就業機會
「由於難民不是只有敘利亞人,我們未來希望能擴大接觸更多國籍的難民族群,也希望透過不同服務,提供更多選擇與機會。」根據今年的聯合國難民署報告,2020年全球前五名難民來源國為敘利亞(670萬人)、委內瑞拉(400萬人)、阿富汗(260萬人)、南蘇丹(220萬人),以及緬甸(110萬人)。王譽蓁透露,除了「線上教學計畫」,她們也開始著手進行「難民遠端就業計畫」、「難民翻譯計畫」等延伸構想,並正式登記立案。
「『難民翻譯計畫』目前是與美國非營利組織『為我翻譯』(Tarjimly)合作,透過其開發的手機軟體,以文字、音訊、視訊等方式為不同處境的難移民翻譯。而『難民就業計畫』目前則在台大領導學程裡進行,透過師生合作,試著協助一群在敘利亞北部失業的老師,尋找適合的企業,媒合線上就業機會。」
無論是教育,或是就業機會,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希望尋找的是實際且永續的方式,協助難民自力更生。這條看起來困難重重、不可思議的未竟之路,起源於一個大學生的夢想,卻可以透過越來越多人的參與,讓它一路成長、實現,直到這些孩子的未來,不再與「難民」這兩個字相伴。
______
註:依據教育部定義,「非山非市學校」為非偏遠地區、但教育資源仍需要協助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。由於「非山非市學校」不是資源富裕的市區學校,也不是通常可獲得優先補助的偏鄉學校,因此常常處於在都市與偏鄉之間被忽略的尷尬位置。
—本文未經作者同意或授權,不得擅自翻譯、編輯、轉載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