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 05/ 25
【捷克】寫「醫」封信,台灣送暖到捷克
「在新冠肺炎首起病例出現的一週年當天,我收到捷克朋友傳來的一張照片。」一頭俏麗金髮、神情卻嚴肅的鄭予彤說:「在布拉格的著名景點『舊城廣場』(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),地上畫滿了2萬5千個白色十字架,紀念去年至今因疫情逝去的2萬5千個生命。」
這座廣場即是歌手蔡依林的名曲「布拉格廣場」場景,平常是遊客人滿為患的熱門景點,如今一片肅穆,有些人帶著鮮花與蠟燭來悼念,有些人則站在一旁哭泣。
新冠肺炎一週年當日,捷克中午全國哀悼一分鐘,地上的2萬5千個白色十字架即代表確診死亡的2萬5千位死者。
原本,捷克是防疫有成的模範國家,近期卻直轉急下。
全球感染率與死亡率第一的國家:捷克
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燒,總人口1080萬的捷克,是感染率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,境內有150萬人確診,大約100人就有15人確診、每10萬人就有229人染疫喪命。「然而,駐捷的台灣外交官告訴我,未進行檢驗的大有人在,悲觀估計可能每3名捷克人就有1位感染新冠肺炎。」
原本,捷克是防疫有成的模範國家,疫情爆發初期即嚴格實施口罩令,今年已取得疫苗、醫療設備、追蹤科技,而其健全的民主體制、經濟韌性、醫療體系也受到全球肯定。然而,由於一月時英國變種病毒出現,政府決策失誤與反應慢半拍,全國疫情迅速惡化,二月進入全國緊急狀態,實施嚴格的封城政策。醫療系統也瀕臨崩潰,許多醫院拒收非重症患者,並開始將病人轉至鄰近的德國與波蘭治療。
「不是每個人都聽過、去過捷克,但許多人都知道捷克是台灣的朋友,台灣官方也援助了很多口罩與防疫技術。於是,我開始思考,身在台灣的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?」現任職於「新漾基金會」的鄭予彤,長期帶領年台灣青年投入海內外公益行動;而她自己對這領域的投入,也來自她以往的國際經驗。
台灣與捷克的情緣,高中就開始
鄭予彤和捷克的緣分,從高中就開始,「2010年夏天,我到捷克交換一個月。一個從小在高雄長大、英文成績總是吊車尾的孩子,第一次看到世界有多大、自己的生活經驗多麽有限,回頭後就發憤要學好英文。」
在捷克,她看到與台灣不一樣的學習方式,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後,大家會一起在草地上野餐、讀書,或是自行投入有興趣的活動,翻轉她對教育的想像,她也與寄宿家庭的兩姐妹艾莉絲卡(Eliška)、瑪露絲卡(Maruška)以及鄰居大衛(David)成為好友。「那年冬天,大衛與瑪露絲卡就來台交換,隔年,則換成艾莉絲卡。」她帶兩姐妹回阿嬤家圍桌吃飯、逛傳統菜市場,之後幾年間一直都陸續互訪、保持聯繫。「甚至我們雙方家庭都互相打過招呼了,原本計畫2020年要讓雙方父母見面認識,機票都買好了,卻因疫情而取消。」
原本英文成績總是吊車尾的鄭予彤,因著前往捷克的交換經驗,發憤學習英文。大學時期至「新漾基金會」實習,24歲接下執行長一職至今,長期帶領台灣青年投入海內外志工。
鄭予彤、瑪露絲卡、大衛在捷克利托米什爾(Litomysl)城堡前合影。
疫情爆發後,鄭予彤陸續聽聞捷克同學確診,而身處前線的艾莉絲卡則感到心力交瘁,「艾莉絲卡現在是『女王城大學附設醫院』(University Hospital Hradec Králové)的小兒科醫生,這是一間捷克的軍民合一教學醫院,類似台灣的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;她男友則在防疫第一線,屬於專收新冠肺炎病患的部門。」每天穿著全身防護衣出入,艾莉絲卡形容他們的疲累是「一直在應付突發狀況,不知何時才是終點」的疲累,「然而,他們還是堅持不懈,前陣子她還告訴我,自己正在研讀台灣的醫療報告,想知道如何將防疫治療應用在小兒科上。」
三月,鄭予彤收到大衛的消息,說自己人在醫院,正在捐輸「恢復血漿」(postcovid plasma)。「原來,今年一月確診的他現在已康復,體內的抗體能捐給重症患者作為救命治療,有機會降低一半死亡率。雖然過程艱辛,他卻說:『好險我得了新冠肺炎,現在才能有所貢獻。』」
鼓勵前線醫護,發起「寫『醫』封信到捷克」
根據國際媒體報導,捷克疫情惡化的原因之一,是防疫政策決策者為政治家而非醫學專家。當地十月即將大選,比起醫學專家的建議,政府傾向執行利於選舉的決策,而民眾遵守規定的意願也降低,醫護人員更是心灰意冷。於是,鄭予彤與大衛討論之後,決定發起「寫『醫』封信到捷克」行動,鼓勵當地醫護與民眾。
其實,疫情爆發的前幾年,鄭予彤一直都有手寫明信片寄給捷克朋友的習慣;得知當地處境後,原本只是想找周遭親友一起寫明信片鼓勵他們,經過討論,才決定同步線上連署公開信,透過台灣駐捷外交官與捷克台灣商會的協助,讓這份力量更即時、更有號召力的傳至當地。
「這個活動是參考『國際特赦組織』的『寫信馬拉松』設計的,雖說是連署信,但並非達成什麼門檻就能請願或提案,而是讓當權者與利害關係人得知,有一定的人群在關注這個議題。」她解釋:「一方面,能以遠方行動支持在前線奮鬥的醫護人員,二方面也是試圖將防疫的焦點與話語權轉回醫療專業。目前捷克媒體的疫情新聞,幾乎都圍繞著政治角力做文章。我們透過實體明信片、線上連署公開信,希望能為捷克的人民發聲。」
於是,經過連續一週熬夜視訊討論,他們在三天內趕出網站,3月6日正式開始「寫『醫』封信到捷克」,大衛則負責提供當地需求、翻譯書信文件與新聞稿、傳遞資訊給捷克各大醫院和媒體。
「其實,身為建築師的大衛非常忙碌,他平日一邊工作、一邊攻讀布拉格理工大學(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)建築研究所,還抽空執行這個計畫。每當我問他負擔會不會太大時,他都說『沒事,這對現在的捷克真的很重要,這些是我至少能做的⋯⋯』」熱血又有使命感的大衛,還答應進一步舉辦「捷克連線行動工作坊」,直接在線上向台灣民眾分享捷克疫情、人民生活、染疫經歷、醫療措施等資訊。
台灣民眾熱心參與寫信行動,目前參與者最低5歲、最高90歲。
捷克前總統候選人暖心致謝,唐鳳也參與
鄭予彤語帶感動地說,「寫『醫』封信到捷克」最終募到272張明信片,寄信人從5歲到90歲都有,「有小學生用塗鴉表示心意、有在台的國際學生一同提筆、有中途機構少女聽完社工介紹捷克後寫下祝福,還有一個82歲的高雄爺爺,用超美的英文筆跡寫滿整張卡!」截止前一天,還收到了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的信件,一同送至捷克的主要防疫醫院,對醫護人員展出。
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在明信片的世界地圖上標註台灣。
行動慢慢發酵,漸漸有捷克民眾加入連署,還有政治人物分享在社群媒體,包括曾為2018年捷克總統候選人、醫生出身的現任參議員尤薛(Marek Hilšer),以及英國變種病毒蔓延的起點、疫情極為嚴重的海布(Cheb)市市長賈洛維奇(Antonín Jalovec)。「尤薛不只分享公開信與明信片,還將我寫給他的英文Email一字不漏地貼出來,有點害羞!」
在尤薛的社群貼文裡,他寫道:「這個女孩寫給我的信很美,我決定也要向大家分享。」而捷克網友紛紛留言、轉發:「在患難中,我們都知道台灣才是真朋友!」「台灣都在為我們加油了,我們也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吧?至少戴好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、聽從防疫人員吧!」
無論官方團體或個人行動、金錢物資或心理支持,只要我們心懷世界,世界就有機會看見台灣的溫暖。寫「醫」封信,也能牽起世界兩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