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%

文:劉以羚|攝影:劉以羚
2020/ 08/ 10
【尼泊爾】台灣6口之家,在尼泊爾的疫情裡看見陽光

台灣下午5點半,正是尼泊爾的3點15分,鏡頭前的媽媽李愛妮正催著3位孩子輪流洗澡,提醒他們之後還要複習課業、讀英文。


網路品質不佳又時常斷訊,是尼泊爾的日常,尤其碰上雨季,尼泊爾山區鐵定停電。然而,斷斷續續的網路訊號,中斷不了孩子的好奇心,隱約可見稚嫩的臉龐駐留在鏡頭前,想知道是誰正在與父母談話,甚至也想湊一腳,加入我們的對談。

疫情下的尼泊爾,觀光受創、移工返鄉

2020年,新冠肺炎肆虐全球,台灣因著防疫有成,目前確診人數少於500人,許多病患也陸續康復出院;但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尼泊爾,就不是這般風景。

自3月24日起,為降低群聚感染風險,尼泊爾實施全國大封鎖,包括與印度、中國接壤的邊界,以及境內的所有山岳,並停止核發觀光簽證。過去,尼泊爾靠著攀登聖母峰的許可證,每年可賺進數百萬美元,但這場疫情重創宛如當地命脈的旅遊業,目前損失估計已達2.85億美元,約20萬名仰賴觀光維生的雪巴人(Sherpa)、導遊、搬運工失去工作。另外,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(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)報告,移民工的工作環境與經濟收入特別容易受到疫情影響,而向來為勞工輸出大國的尼泊爾,目前約有50萬移民工因在海外失業而返鄉。

問及封城的景況,一家6口住在第二大城波卡拉(Pokhara)的王世峰說,因為疫情,不少店家都暫時歇業,民生用品和日常食物非常缺乏,但生活還是要過,「只是,出門買菜總是看見街上空無一人,甚至聽說有些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,沒錢買菜,因貧窮而選擇自殺。」

目前,尼泊爾確診已累積近2萬人,然而,禁不住經濟重創,尼泊爾政府8月宣布結束長達120天的封城,重新開放國際航班與對外交通,也解禁了
聖母峰和喜馬拉雅山脈,開始發放秋季登山許可證。

當地山區居民正以竹簍搬運著物資。

尼泊爾的第一個台灣宣教士家庭,等待11年終啟程

王世峰和李愛妮是台灣第一個長駐尼泊爾的宣教士家庭,目前待在當地將近兩年。還沒來到尼泊爾之前,王世峰曾是一名社工員,在中輟學院服務青少年,一直希望透過自身工作對社會有所影響。2007年,夫妻倆就想到尼泊爾服務,但每當準備出發,便會遇到突發問題而無法前行,直到 2018年,全家才真正踏上尼泊爾的土地。

2018年,王世峰一家搬到尼泊爾的第二大城波卡拉。

當時,他們已有3個孩子,都很年幼,在這樣的狀態下前往未知的國度,是否會焦慮不安?「其實我們在出發前幾年,就陸續跟孩子溝通、討論,讓他們知道未來可能會離開台灣,到一個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。」李愛妮說:「在那裡,可能沒有熱水,洗澡不方便,也吃不到喜歡的台灣美食。」


有一天,李愛妮發現兒子在洗冷水澡,好奇地問:「你怎麼在洗冷水澡?」兒子回答她:「媽媽,妳有說過,之後去尼泊爾可能不能洗熱水澡,我想,如果從現在開始練習,之後就不怕洗冷水澡了。」當下李愛妮倍受感動,對兒子有些不捨,同時又感到佩服。

於是,2018年,他們一家5口帶著家當,浩浩蕩蕩地抵達尼泊爾。眾山環繞的尼泊爾,沒有所謂的高速公路,當地人口中的「High Way」其實就是環山的公路,從首都加德滿都開車到波卡拉,大約是台北到台中的距離,但因沒有筆直的高速公路,一趟路程至少6小時起跳,還不包含塞車與突發狀況,倘若加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,花上12小時都不罕見。王士峰說:「第一次前往波卡拉的路途是趟驚險記,一路顛簸,孩子吃盡苦頭、上吐下瀉;司機過人的開車技術,猶如體驗雲霄飛車,一路上很刺激,現在回想起來是很難忘的經驗。」 

變動是日常,動手術宛如闖關遊戲

在波卡拉找到落腳處後,他們一家開始學習尼泊爾語與當地文化。善於廚藝的李愛妮,時常在家做些蛋糕與台式點心給孩子解饞,同時和街坊鄰居分享來自台灣的美食,左右鄰舍都大力稱讚她的好手藝,還鼓勵她在當地開間台式甜點店,「他們說,肯定會生意興隆!」李愛妮笑說,沒想到一開始純粹只當興趣的烹飪,還能成為交朋友的契機,「尼泊爾人樂天、單純又樸實,往往更容易在真實的互動中,建立友誼和情感。」

不過,這裡也是個充滿變數的國度。「No rushing!Here is Nepal!」是在尼泊爾最常聽到的一句話,當地不成文的文化習慣「遲到是常態,準時是禮物」,王世峰一家也體會得淋漓盡致。「從一開始尋找租屋到辦理商務簽證,每次總能碰上當地人初始的熱情、事後的拖延和已讀不回。」面對各種意外,理性直爽的王世峰認為要以健康的方式表達、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,慢慢地說,讓對方理解他的感受。


除了文化,截然不同的生活條件也需要一個特別大顆的心臟。某天早晨,李愛妮在家中使用製麵機,不慎切到右手而血流不止,剛好一位護理師鄰居來家中拜訪,緊急將她送醫,並在到院後協助說明受傷經過和緊急處理步驟,最後傷勢嚴重必須縫針。「尼泊爾醫院的手術流程也相當『有趣』,院方會列出一張手術需用的醫療器材清單,例如紗布、碘酒、食鹽水等等,要求病患按照清單採買。病患蒐集到清單上的所有器材後,再到手術房進行縫合。」談起這段宛如「大地闖關遊戲」的求醫之旅,李愛妮坦言,過程很需要信心,才能全然將自己交給醫生。

李愛妮受傷後,原先的家庭分工必須轉變,王世峰開始負責柴米油鹽醬醋茶,孩子們也加入小幫手的行列,一場意外讓全家碰上新挑戰,也讓他們展開學習照顧自己的契機。不過,夫妻倆說:「我們本來就不是充滿稜角的個性,所以很容易接受變動、淡然看待意外的發生。對我們而言,這些變數反倒讓我們擁有更多磨去稜角的機會。」

跋山涉水,在疫情裡看見陽光


王世峰在當地的夥伴,是一名尼泊爾牧師比瑪(Bimal)。由於疫情封城後,許多家庭出現存糧危機,他們決定上山探訪居民,將募款購買的糧食送給需要的人家。「每一次探訪,都打開我的視覺感官,真的是名副其實的『跋山涉水』。」王世峰描述:「每回上山,都是比瑪風塵僕僕地騎著檔車來載我。那台老舊的檔車穿梭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,實在有些吃力。有時我們得騎車過溪,有時懸崖就近在咫尺。」上山後,放眼望去,都是石板或鐵皮搭建的低矮房子,有些人家平日種田、放羊養牛,在這片距離山下將近3小時車程的土地,難以想像,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供應,他們還能如何度日。


王世峰和當地夥伴最常見的出外行程,就是風塵僕僕地騎著檔車穿梭在山區。

面對長期亟需體力和心力的服務行動,王世峰沒有怨言,依舊一次次地投入實踐,「如果生活環境迫使你必須去冒險,如果不冒險跨出那步就無法前進,你會不會嘗試?」跨出舒適圈是他應對生活的方式,而這股堅持的力量,持續帶領他和比瑪一路前行。

令人驚喜的是,在疫情蔓延之際,王世峰一家迎來了第四胎。在近期的低迷氣氛裡,新生命的誕生為他們帶來了嶄新的盼望,「這段時期,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,社會氛圍也越加緊張。還好我們有了這個新女兒,每一天看她成長,學會翻身、開始吃副食、長牙齒⋯⋯她的成長不停提醒著我們,生命還有盼望。」李愛妮的語氣滿是喜悅。


定居尼泊爾將近兩年,陌生國度為他們送上的驚訝與驚喜沒有嚇跑他們,反而擴張他們生命的彈性與韌性。他們相信,踏入上帝為他們準備的道路,在各種景況裡都能看見陽光。今天,這條充滿陽光的泥濘山路,他們仍在持續走下去。



2020年,支持微光的同時,就能支持世界另一端的人們!歡迎你與我們一起點亮微光

Stories Around The World

看看其他世界角落的故事
  • 非洲

    Africa

  • 南亞

    Southern Asia

  • 中亞

    Central Asia

  • 東亞

    East Asia

  • 美洲

    America

  • 歐洲

    Europe

  • 大洋洲

    Oceania

  • 中東

    Middle East